查看原文
其他

面向新时代的成渝城市群

成渝城市群课题组 中规院西部分院 2023-03-26

成渝城市群是中国西部人口、经济体量最大的板块,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,有“成渝第四极”的非官方提法,也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讨论。“十九大”以来,中国发展已经迈入“新时代”,本文对成渝城市群在“新时代”的发展进行解读。

图1 成渝城市群研究范围(自绘)


━━━━━  国 家 使 命 ━━━━━


成渝是国家开放开发新格局中的战略要地,对“全面开放”、“区域均衡发展”具有重要意义。

成渝是内陆开放多向联动的纽带地区。成渝得长江水运之利,将中国腹地与太平洋相连,同时可通过南北串联便捷联动“一带一路”。成渝机场可5小时航空覆盖亚洲主要城市,是天然国际交往中心。2018年,成渝开通对欧班列超过3000列,占全国半壁江山。

成渝是支撑全国均衡发展“定盘星”。成渝素称“天府之国”,自然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冠于中国内陆。成渝相比华北水资源更加充沛,相比华南土地资源更加富余。全域常住人口10557万人,GDP约55000亿元,分别占西部地区28%、32%。2010年以来,成渝在全国经济比重从6.09%增长至6.83%,已经是中国经济重要增长空间。

图2 成渝在国家开发开放新格局中的地位

国家层面已赋予重庆重要的发展使命。2016年习总书记提出“两点”“两地”“两高”要求,要求将重庆建设为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、“一带一路”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。2019年习总书记提出重庆要发挥“三个作用”:努力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、在推进共建“一带一路”中发挥带动作用、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。


━━━━━  历 史 拐 点  ━━━━━


成渝人口结构正在快速“白领化”,面临着产业功能升级、区域一体化的历史性机遇。

增量人口中高等教育人群明显增加。近年来,中国知识人群流向明显转变。重庆、成都等“二线城市”对新时期知识人群吸引力明显增强。2015年以来重庆、成都主城的新移民中,知识人群占到七成,年均新增“白领人口”超过20万,人口结构快速从“蓝领城市”向“白领城市”转变,产业升级也因此进入快车道。

图3 成渝新增城镇人口学历结构(来自问卷调查)

核心城市从“极化”走向“外溢”。2010年前成渝GDP增长高度集中在重庆与成都的主城区,核心城市周围存在“灯下黑”。2010年后,区域经济增长重心已转移到两大核心城市外围区域,尤其成都东南部、重庆渝西发展较快,核心城市产业转移与对外投资不断增强。城市群发展逐渐从“二人转”走向“团体战”。

图4  分县市GDP占成渝比重变化情况

成渝相向“携手”,一体化趋势初步显现。成都市2017年提出“东进”战略构想,产业向龙泉山以东腾挪,打造产业新区与天府空港新城。重庆向西发展的趋势也已显现,以主城西部的高新区、大学城为重要战略抓手。城市群内部合作也不断加深,共建项目不断增加,地方自发成立了“成渝轴线区(市)县协同发展联盟”等多个合作平台。

图5“成都东进”与“重庆向西”示意图


━━━━━  未 来 展 望  ━━━━━


发展依然是成渝城市群当前的核心任务,而且要贯彻新发展理念,实现“高质量”发展。

探索适宜成渝特点的产业路径。成渝地处盆地,不适合占地大、运量多的重工业,也不具备从头发展轻工业的环境,“两头在外”的加工模式也难有竞争力。成渝未来应关注环境友好型产业,积极培育智能制造、电子信息、新能源汽车等科技产业集群,强化科技研发能力、完善产业链谱系,推动绿色与创新发展。

构建适应盆地本底的“网络化”城市群。成渝以丘陵地形为主,成都耕地保护任务重,重庆地形限制多,不适合建设为类似“长三角”、“珠三角”城市连绵空间。此外,成渝多数城市规模小,乡镇经济弱,城市群发展不会是“全面开花”、“大水漫灌”的格局。应建设成为网络化、多节点空间结构,两大核心城市营造“大都市圈”形态。

图6 成渝“网络化”城市群空间结构示意图

成渝地域差异大,城镇分异显著,需要差异化发展。重庆、成都两大核心城市处在人口产业升级的进程中,是区域发展的引擎,有希望成为国际大都市。传统工业集聚的“U”型地区,需要更加关注生态发展,重视成绵乐轴带的耕地保护、大气环境治理,沿长江地区的“大保护”要求。成渝中部区域,则有机会联动成都、重庆,在核心城市外溢扩散的过程谋求发展机会。

图7 “U”型地区及“中部区域”示意图



━━━━━  政 策 建 议  ━━━━━


破除行政障碍,加强区域协同机制建设,转变发展方式,关注区域发展中的风险与问题。

共建成渝城市群统一的要素市场。成渝城市群经济社会联系受行政区划限制依然明显,四川、重庆彼此之间的投资偏少,跨区域服务共享、产业协作还存在约束。建议构建统一、开放、有序、透明的城市群市场环境,进一步消除削弱市场活力的体制、机制障碍,联合搭建成渝一体的区域市场平台和服务机构。

图8 基于总部分支机构的城市间联系图

加强区域统筹,重点要建立区域协同的实施机制。2016版《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》已对成渝总体结构、城镇布局内容进行了系统安排,但一些重大设施,如长江沿线港口建设,还有待加强统筹。一些重大发展安排,如成都都市圈建设、沿长江的生态廊道,需要建立跨行政区的协同机制,才能确保各类政策规划得到落实。

图9 成渝主要港口规划运能情况

坚持以人为本,全力提升“人”的竞争力。建议成渝将吸引优质人才、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,作为本轮发展的关键战略。在“新时代”,有良好的城市环境才能吸引人才,有人才汇聚才有高端产业发展,成渝应当充分发挥生活氛围浓厚、生活成本较低的优势,创造高品质、富有吸引力的人居环境,在全国人才竞争中谋得先机,加强“人”的竞争力培育。

图10 新时期城市经济发展逻辑的变化

转变发展方式,从基建拉动走向自身造血能力提升。2000年以来,成渝基础设施实现了飞跃,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例从40%左右提升至90%以上,成渝高速公路网密度、铁路网密度与长三角基本相当。与此同时,2018年成渝制造业就业总规模不到1000万人,仅相当于江苏、广东等沿海省份上世纪90年代的水平。成渝基建拉动的发展阶段正逐渐过去,未来发展重心应回到本地生产能力发展。

图11 2010-2018年成渝高速公路建设成效

关注县镇产业空心化问题,加强风险防控。成渝当前发展阶段不同于长三角、珠三角崛起的时代,本轮发展是“有所为、有所不为”的阶段,不会是所有城镇都扩张的“大水漫灌”。部分地区存在产业空心化现象、城市趋于收缩,需要改变以土地开发为主导的发展思路,转向效率优先的精明发展。建议客观评估地方实际发展趋势,防控地方债务、房地产业的潜在风险。

图12 财政收入与固定资产投资比例变化示意图

关注农村问题,将乡村振兴作为本轮核心任务。成渝是典型人口流出地区,青壮年大量流失,农村空心化问题突出。随着人口更迭,农村老龄化问题越发严峻,在当前老龄劳动力退休后,农村并没有新生劳动力补充,农业劳动力短缺、乡村发展缺乏“主体人群”的问题将越发严重。建议把解决农村问题作为本轮核心任务,积极探索适宜成渝地区的乡村振兴路径。


━━━━━  结  语  ━━━━━

“新时代”成渝城市群发展具有重要的国家战略意义,其自身也正处在人口经济结构变化的关键时期。新时期成渝城市群发展,不仅是产业功能壮大升级,更要贯彻新发展理念、立足地方实际,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发展方式、空间布局模式。成渝城市群建设,不仅要关注未来的“愿景蓝图”,更要关注区域协同机制的建立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、地方发展中存在的各类问题,实现“高质量”发展。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